中国军网刊发题为《刍议大国空军战略转型期战斗力建设——由“歼-20现象”引发的思考》的文章,作者是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刘亮和储欣。文章指出“作为中国未来第一款正式服役的隐形战斗机,凭借其优异的隐身设计和先进的航电、武器系统,歼-20足以抗衡出现在中国周边的任何第四代战机。”文章说“歼-20的诞生打破传统作战模式,宣告跨入隐身时代。与苏-27、F-15等第三代战机不同,四代战机不仅是一个突破防空系统、打击敌人的平台,更是未来网络化空天作战的一个重要节点。目前军事科技的发展进步,很有可能彻底改变现代化战争意识形态和交战模式。” + k; H* p6 f9 z' a/ }/ U7 q; P
% w; o; {! I; H1 x: N, [3 J8 M m5 Q
2 f' b; T- H q: A+ a% R9 E Q
R G% q2 K* [% G4 H% _
. b2 ` {5 t8 w9 \' ^ 全文如下: + ~# q% n6 O* v6 A+ R( w
2 ~+ f2 c% g, [# E
刍议大国空军战略转型期战斗力建设
) y, _0 s0 J) _ M6 K( V6 r( A X3 i+ M+ w. H7 ~7 B6 D
——由“歼-20现象”引发的思考 # a8 k# Q1 D# n) q! r$ ~* P
3 b3 c4 B! t* w9 j' _ ■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刘亮 储欣
- ]) {$ V1 b- [3 v3 u( N2 ^0 T- G6 Y2 M
4 J+ Q0 [" s* i' k3 A) C 导读
/ S) x: {& A) A: T: s8 ]( b4 E) b% `' N v8 @
11月6日,第11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落下帷幕。较之以往,此次航展的规模空前宏大。据不完全统计,航展吸引了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家厂商参展,展出了包括飞机、雷达、导弹在内的60多个型号900多件现役武器装备。动态演示方面,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,以及英国的“红箭”、俄罗斯的“勇士”和“雨燕”等飞行表演队进行了精湛的队形变换表演;静态展示方面,我国自主研制的200吨级大型多用途运输机运-20成为焦点,多次展翅东海、南海和西太平洋的轰-6K、空警-500、歼-10B、运-9、直-10K等也一一亮相。 0 _1 A9 R3 |, S5 t( x5 a
]! x; R' u5 K1 I+ w4 \ 这次航展以开放的姿态、大国的气魄展现了我国现代化空军的实力,全方位展示了中国的军事威慑力。其中,我国自主研制的第四代战机歼-20无疑是此次航展、乃至今年军事新闻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。首飞成功后,歼-20的发展动向持续引发国内外媒体强烈关注。今年10月28日,中国空军新闻发言人申进科大校在发布会上透露“黑丝带”歼-20将在珠海航展上进行飞行展示的消息,更是让无数军迷心潮澎湃不已。这次航展中歼-20以雷霆万均之势亮相于公众面前,虽然飞行展示不到2分钟,却将引领亚洲20年“隐身时代”的风骚,其穿越云海的犀利身影和撼动人心的轰鸣,必将成为无数人一生难忘的回忆。 ; T- N2 l) P! z% c' J8 H" W
; G$ W! ?3 |+ r( P4 X) s, P
重温发展历程,“歼-20现象”从何而来 l) k" W/ ^7 B# ]; ~
7 [4 J2 J" N$ v3 L7 ~: |4 S& A5 i 歼-20虽然在2011年1月首飞,但近6年来,只要有相关报道,就必然是互联网上各大军事媒体的头条。歼-20的每一步进展,也都近乎以“直播”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。可以说,歼-20不仅是中国军事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,对它的报道也是中国互联网媒体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,堪称“歼-20现象”。
0 s) A3 g {: e( r" X/ ^
- _! P5 n2 s- r 歼-20的“火”是有原因的——早在2006年12月29日,中央电视台《新闻联播》节目首次公开了歼-10战斗机相关信息,而仅过了4年时间,歼-20就横空出世,这种“跨代”的喜悦出乎每个人的意料。更重要的是,歼-20的出现打破了2009年美国人所谓 “中国2020年前不会拥有隐形战机”的预言,破除了美国人在隐形战斗机这一领域的垄断地位,让中国人看到了在军事技术尖端领域赶超美国的希望,也驱散了很多中国人因为银河号事件、驻南使馆被炸、南海撞机事件等长期压抑心头的那一片阴云。20年前,当中国政府和企业代表怀揣中国人辛苦挣来的外汇在欧美四处奔走,西方人曾傲慢地说,航空技术,不会卖给中国人。而日前,空军司令员马晓天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“歼-20暂时没有外销计划”,点燃了无数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。
" i) F! ?. r$ _/ Z3 `, C
; M7 o5 g" Q% s4 F/ d 中国空军的艰难成长,跟这个国家的艰难复兴一样,充满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坎坷和挫折:1996年第一届珠海航展,国内外参观者好奇地打量着被军迷称之为“小强”的强-5战斗机,那时它已经超过40岁,性能和技术饱受西方媒体诟病,甚至被指是“东拼西凑”出来的飞机,同样大龄的还有被中国“改出血”的歼-7系列,撑场子的只有被称为“空中美男子”的歼-8II(西方一些媒体曾戏称它叫“和平鸽”)。不久后,在老式飞机的修修补补之间,一架叫歼-10的陌生战机图片在各大论坛传播。争取到研发歼-10项目的是老人宋文骢,被人挖苦为“5分钱就想上长城”。但是他带领同事坚持突破技术瓶颈,最后将自己的生日改成了歼-10首飞的日子,“大国重器,以命铸之”。同样伟大的还有歼-15的总负责人罗阳,在歼-15一飞冲天、举国欢腾之时他却猝然离世,用51岁的生命诠释了航空报国的强烈夙愿。 0 P& H, _. }, Z# u- F
. v5 X: z4 f) H. \- W+ R" w% G% s
每一代歼击机的发展都背负着时代的使命、人民的期待、民族的情感,“歼-20现象”就是在国防工业艰难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。行文至此,相信大家都能明白,在歼-20飞过珠海的天空那一刻,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着大屏幕热泪长流了。
; N' D6 Q, y- V7 w: Q
1 I" s( I3 L2 p8 w! H- N9 m' g9 @
- J5 e) d" i4 E0 E0 W# `; }: }" O" E# Z1 p2 K# T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