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之外的市场更烂,不太烂的自然就成了香饽饽5 S7 @+ x9 Y8 p& p$ y9 L' t
, W0 Q* ]0 w( h, d/ @) f/ q
《商报》发表长篇文章写道,新近发布的中国经济数据并不理想:经济增幅降至几十年来的最低点,人口也开始出现萎缩趋势。德国政府也在制定中国战略,希望德国经济能够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。但仍有许多企业反其道而行之,仍在不断扩大在华投资的规模。这篇题为《德国经济押宝中国》的文章写道:8 V! d: @' k" b2 X
6 H3 T) H; @) H' v' b, i! i' }4 p( k
"过去几年来,德国汽车工业一直在扩大对华投资的规模。不过,除了汽车行业,其他一些德国企业也在不断增加在华投资的力度,毕竟令人烦恼的'清零政策'已经成为过去。
+ [" |3 A% c8 |) @3 H3 m4 q7 m9 {0 A2 N; `% c% d1 ^
北京德国驻华商会的希尔德布兰特( Jens Hildebrandt)表示,'乐观情绪正在回归。'德国商会前不久进行的年度问卷调查中,半数德国企业都表达了投资意愿,近80%的受访企业对中长期前景持积极态度。希尔德布兰特表示,'尽管大家都有风险意识,但毕竟中国是全球最重要的增长市场,谁不都愿意将中国拱手让给竞争对手。'
/ y L7 S& I! C
0 }* D4 {, q3 V$ M! ?本着'在中国,为中国'的原则,德国企业希望通过在华投资进一步靠近中国客户。化工巨头巴斯夫就是出于这一考虑投资100亿欧元在湛江设立新的生产基地,首批设备已于秋季投入使用。这也是巴斯夫158年企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投资计划。巴斯夫总裁布鲁德穆勒表示,未来业绩增长的三分之二将来自中国。阿迪达斯也为中国业务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,尽管这家企业此前曾有过惨重的亏损经历。
8 ^4 x* V' F1 J& c' d
' T( q% x' K. w1 C) V* e巴斯夫未来业绩的三分之二将来自中国。图为巴斯夫位于德国路德维希港的工厂。: X O; f3 g& t9 g/ C
8 q% s" M }" b3 a% c3 P5 u. x) J
德国企业的在华投资,其首要目的已经不再是中国的销售市场。中国作为创新中心的地位也在日益巩固,德国企业也希望参与其中。西门子开设了名为'马可波罗'的新项目,希望以此扩大公司核心部门'数码工业'。拜尔制药前不久也强调,在药物研发领域,该企业将不再聚焦'对创新不友好'的欧洲,而是会着眼于美国和中国。"# X( z8 t2 a9 ~: u, J3 t
6 v, I) z: e( v' L( Q《商报》援引德国企业联合会专家的话写道,减少对华经济依赖,不能一蹴而就,只能一边继续发展中国业务,一边增加企业投资的多元化。) j) n' h0 {/ ~3 U& T
, r5 M$ ^) d9 c, G# b* v% `
“液压机械设备企业的股东霍斯根( Karl Haeusgen)就是在华投资的元老级人物。三十年前首次访华时,他就看到了中国巨大的发展活力,并开始扩展中国业务。目前该企业在中国拥有220名员工,去年还在无锡新建了一座工厂。
) N! l: c; b4 L+ e# R% G2 U8 E, X% q8 [5 l `
不过,当年对中国的满腔热情现在已经被现实主义所取代。霍斯根越来越感受到,中国政府怎样收紧对经济的管控,而中国本土企业又在竞标活动中不断受到优待。
# V( e: q3 m7 p' W( i0 P/ j. [' J# u9 p, Y* [
同时也担任德国机械制造联合会主席的霍斯根说:'我们必须保持对话渠道的畅通,必须坚持自己的立场,并呼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。除此之外,我们别无选择。'他表示,中国毕竟是一个重要市场,同中国脱钩的代价我们无法承担。"7 Q4 ^( P; {. Y6 G7 N
& s) l7 j3 y; u$ r$ X* ]. \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