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4 d7 m0 U4 F4 j3 V/ S' u% l) m* A9 P
5 c7 ^9 T7 R, I6 G6 L/ }影响力之争,监狱管理方输了,极端分子赢了。监狱主导权渐渐倾斜。
0 v7 ?/ R2 k$ \7 o0 |& d) J) b2 X) I7 ^% C! n
囚犯们先是要求分宗派关押。逊尼派的生活区域,开始实施严格的"教法"。这种"教法"不单依靠自律,还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监督执行。一旦有人触犯"教法"或者出卖囚友、向美国人献媚,都可能招来严厉的责罚,轻则一顿殴打,重则挖掉眼珠。7 R* z- G3 C' Y# t- f
5 k5 x" F* n9 Y* a. X Z
最为死硬的宗教极端被分在"30 区"(Compound 30),他们会把粪便搓成球,或者把茶的渣滓和沙砾揉成团,在太阳下晒干,然后把漫步经过的美国人当成活靶子来练习投掷。
2 Z6 W# X! {( ? P3 V: F+ U( d# R/ L9 f( [! H, I- d
' H- |& S2 Z. ~2 U! j6 r
5 J' {5 b& j K n拍摄于2009年,美军布卡营内8 _1 ?* W' U) L- X! O$ y
5 U% y+ f( k: q8 q5 R
巴格达迪,是布卡这座"圣战大学"里走出的头号"明星校友"。
9 B( F! o; `: |8 {
5 X+ X# N1 Y" n从小到大,巴格达迪接触了不少宗教家。巴格达和摩苏尔的大清真寺里,最具学识的伊玛目(伊斯兰教法中的神职人员)会像唱颂歌一样传授经文。那种悠扬的调子,巴格达迪倒也模仿得像模像样。他的声音温润和蔼,又有一股权威之气,很多囚徒都表示爱听。' g2 A$ K3 C1 D( Z1 b: f. N! P
+ u# p. C1 v; G$ l4 h对于这些爱听的人,巴格达迪必须抓紧机会。' d( ~$ |* h" p' L
" l& T* t& a/ _7 y) b: Z# y
他趁此拉了不少关系,还收获了日后的头号助手和"伊斯兰国"的发言人——阿布·穆罕默德·阿德纳尼(Abu Muhammad al-Adnani),他曾是扎卡维身前的一名跟班。7 a6 m2 V5 _. L
$ s7 p1 M4 C+ Y% `+ N
, v' L/ M z1 {' }. Q1 j
M; u# M: _, D+ Q, z+ y% a"伊斯兰国"发言人阿布·穆罕默德·阿德纳尼,2016年8月在叙利亚阿勒颇省被击毙,美国曾悬赏500万美元捉拿他
! W; P) O. N! Z8 D- F3 Z0 c* N+ V3 [( K% q2 w- b9 K8 x f: ?
四6 ~& o( M+ b, `( G: I
4 a/ x9 i8 C. ], r0 B" e X1 V
为了避免囚室过于拥挤,布卡营地常常释放一些危险程度较轻的犯人。0 B2 e8 x! Q5 P$ X! T
1 [8 j2 E) `$ G' U- f9 r% T% Q2004年下半年,狱方审查了巴格达迪的资料,觉得这位"深受爱戴的学者"没有什么威胁可言。于是,巴格达迪自由了。* @1 g, G/ _* @6 y$ d6 a( s
: N; o# r6 g. V( r: ?5 O出狱前,医疗队用棉签从他的脸颊上取得DNA样本,存入档案中。以后,无论他是死是活,美方人员都可以由此确认身份。
( f* w% v+ n* ~8 `! ?5 X( Y' u
+ ]3 r8 Y6 X; L* t% X0 K S出狱后的巴格达迪再次回到学校,继续攻读伊斯兰法博士学位。同时他与包括"基地"组织在内的多个极端组织建立联系,策划人肉袭击。0 e- T* r. Z2 z- f, X G. x
9 G s& q$ H4 t+ h; ]* K
此时,站在“基地”组织权力中心的,是本·拉登和他的"第一门徒"的扎瓦希里。
0 I5 f# I H S S5 A
9 R9 i5 L X' `: G2 C
E& }: I9 P% f. d% I
; z( ]) w3 b1 Y) c# [/ S本·拉登(左)与扎瓦希里
2 ?6 |9 v5 J! }; F9 W3 C
, L Z0 a& q% R, P' U# E7 x巴格达迪非常看不起扎瓦希里,其实他也不怎么看得起拉登。( F7 l6 y. x* ]1 W. d1 R R/ h
2 Q" Z, @" d' L6 C* i他觉得他们做的那些事儿,甚至包括"9·11",根本就是小孩子过家家。在巴格达迪的构想蓝图里,应该有一个可以与美国抗衡的国家政权,而不是杀几个人就沾沾自喜。
) W! ?2 V' P" p% M! G" I
% h+ ~: {" J1 R5 a4 F9 p% Z因为理念相左,巴格达迪没有得到"基地"头目领导过多的赏识,他籍籍无名地过了两年。% \' l7 l* r5 c) H# ]( ?! `
! c/ i% v1 \4 \% M/ K% O% d2006年,"基地"组织当时的三号人物扎卡维被美军炸死。
" X+ e1 {4 ?$ v# [1 C* C& E9 W8 {5 }
# ?+ h6 @: T4 ]( y/ w& ]" t# W% t, l: r8 H
* H9 f6 b$ M: r, U7 j
扎卡维的通缉报告
# i4 Z! o9 _! h. m+ v' L8 X0 Y% I/ n8 z6 f
扎卡维生前领导着"基地"组织伊拉克分支。他死后,队伍由本·拉登的女婿马斯里接管,并很快改弦易辙,成为"伊拉克伊斯兰国"组织。
. @; K! [: n9 p9 o: S6 r0 V, ?+ [, G. w/ y! \
队伍扩张,招兵买马。巴格达迪找到了机会。- p! O! F @( j
2 @3 X( ?( L% S% M1 P他是有名的教法专家,又出身正宗的伊拉克籍逊尼派家庭。很快,他被马斯里派往费卢杰近郊农业小镇卡玛(al-Karma),担任那里的"教法总长"。
4 h- N# o6 y- J/ k/ G
$ D9 F, J8 I' w' S+ i等到2010年,整个"伊拉克伊斯兰国"的教法事务,已由巴格达迪一人定夺。! H' A# v, H: @: w& s7 C
/ m8 @2 }' {) O0 }/ i6 N
五+ ~' {, I& C2 D. H7 K) m6 n: X0 C) X
U2 P! i* z/ c机会接踵而来。
: V: y1 r+ N8 l4 K8 F
0 r: e! s. P8 R1 b2010年4月,马斯里被美军击毙。有评论认为,当时的巴格达迪可能已经实际控制"伊拉克伊斯兰国"。
% }. n" D& a; V+ D& o2 e# l+ S5 |* F5 H( j3 L5 p
5 P4 D' @6 }8 I {' V' ?& ^
* x j p3 V' _0 ~" @! E% y9 V1 }
"伊斯兰国"武装横越伊拉克沙漠
/ q5 L0 k) B& D" X; J9 N0 D ]5 _( A% f$ n* q
事实上,那段时间巴格达迪的日子并不好过。伊斯兰极端组织武装力量正处于低谷,很多成员被美军剿杀,组织正处于崩盘的边缘。
/ x9 E* v4 B1 T! P7 k! t# g
4 S+ ~. Y( B4 f9 ^6 h就在这时候,叙利亚危机爆发。
1 k7 w/ J; H! R6 s$ k: m
& [: |/ ^! f1 U2 m+ T5 k5 B$ l长久的内战,使叙利亚很多地方出现权力真空。巴格达迪瞄准时机,前往叙利亚活动,联络当时的叙利亚反政府自由军,声称愿意帮他们推翻阿萨德政府。
& s+ F0 E4 [$ f+ b' U
. x' n l( Q5 u4 I这一时期的巴格达迪,作风愈加血腥。但凡有机会,巴格达迪都要在推特上卖弄一下割头技术,以至于不管是哪一派,见到他们都退避三舍。甚至连"基地"组织都看不下去了,宣布断绝与"伊拉克伊斯兰国"的关系。
# l* Q# Z: @% Y8 F* x9 ~0 E% `1 X! }' `' ]. ?
+ B& J) X% D8 W2 N% I- }% g- l
' Q+ f7 ?" m$ ?自立门户的这一天,终于到了。0 D7 u# i" U, l, s$ \/ @ c2 u
# m2 _8 {7 s# M( C2014年6月29日,这个组织通过网络向世界宣布,正式成立"伊斯兰国",并把叙利亚城市拉卡作为"首都"。
; a$ v% I- [9 q; `! i' T/ g( @8 D/ I5 |, y5 o ^
巴格达迪,也终于从幕后走向了台前。
' M. i6 k7 D2 q' i, m
5 D6 B4 N% d4 U: ?2 S六4 `/ g+ y4 L6 @4 D5 `
. R% Z# J2 e; Y% G3 d
首次正式亮相,巴格达迪似乎精心设计过。
& T8 k# Z' | ]+ T! Q: j+ A$ R0 d1 j
那一天是2014年7月4日,礼拜五,正值伊斯兰教节日主麻日。6 s% u( L3 L3 c* ]+ u: C
4 K! G. X: d; h# y8 C7 U) D4 e留着灰白色长胡须、穿着黑色长袍、裹着头巾的巴格达迪,慢慢走上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一家清真寺的布道坛。黑色头巾,在伊斯兰教中一般只有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才可以佩戴。+ a) d% E: E: Z* n
0 P1 e# U, t1 C& T/ h
- c' x; b# n8 ~. @6 {% C- |6 u4 q' L6 U* z& U: S; B2 |
巴格达迪在2014年7月5日发布的讲话视频截图
; N+ Z. ]: A! T' w& t
5 q. i7 A2 I3 [6 b# V$ c# v此刻的巴格达迪,看上去不太像一个野心勃勃、恶贯满盈的恐怖头子。一个不经意的细节,甚至让他险些成为笑话。, _% s# T. n8 e$ j4 K h: ^8 O
: b7 `$ K: x2 K7 o, h6 q( W
巴格达迪一直强调,自己是反西方生活方式的典范,要求追随者放弃西方观念与生活方式。但当天,他上台时戴了一块价值4000多英镑的名表。* Y: M1 p2 z- h# d& @& {, C
5 j% J6 H3 Q# Z6 u0 x- O7 u$ T3 G, w( e, ^2 m- ^8 f$ z+ a
/ E! S& J/ j# |0 ^+ u
七
8 k% S- i7 N2 b$ f R( r& j& J* \5 @ q& W) z1 p p; v* T) z
在成为"巴格达迪"之前,有那么一段时间,他一直躲着美国人。" X; k( ~' L+ N' q3 w9 O4 b* j9 }
" U8 }; {$ o0 _0 f: ?也是在那个时候,他同第一位妻子结婚。后来,他一共迎娶了三房妻子。最受他宠爱的,是第二任妻子杜莱米。
. @/ J( Z! u; \. t: r$ p8 n; m
4 K7 y* F( S q8 w0 Y4 Z: b: O但杜莱米好像不这么看。
* C, ]0 H& {' D+ _0 S7 l
6 }6 v) B5 f y+ C4 R8 I/ V% h
& N, I& g3 j0 U' R% n9 j杜莱米和孩子们在一起,图中女孩是杜莱米和巴格达迪的女儿
, N! T$ E2 e$ E% K& o Z9 o3 u) \7 V* ~. E( ?% `- `5 D1 S
杜莱米出生在巴格达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,她的第一任丈夫是时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卫队军官,两人育有两个孩子。5 ~9 Y: {! k6 ^& b7 T( Y
/ C' E4 t* J% ~1 D7 u伊拉克战争时,杜莱米的丈夫参加反美武装,死于战火。
# ]1 D' r" ^0 V2 F6 u% Q/ Q* I& S. h$ R+ ~) G$ R* i& q/ G
杜莱米在2008年嫁给了巴格达迪。"我觉得我嫁给了一个普通人,一个大学老师,"她说。* y7 J0 i* \/ X* T
4 ^2 Z3 e# b, \7 e9 J6 `! b$ T
然而,他们却不像其他夫妻那样聊很多,杜莱米归因于他那"谜一样的性格"。$ P& Y6 x0 V2 h- ]
1 R( }; O2 \: [; k$ z, ^杜莱米觉得这段婚姻生活"寡淡"、"不快乐"、"你不可能跟他讨论事情或正常交谈。他只会要求你做事、取东西。他只管发号施令,没有别的。". v) `) D0 u) e J8 @: F# w7 a U
7 N) J8 L8 @2 q7 p婚后3个月,杜莱米离家出走。她当时已经怀孕一个月,不过,她和巴格达迪都不知道。
3 F/ x5 ?- `5 Q/ O& b9 `# `; D2 H: D. E4 C j$ w7 {# @1 Y
这些故事,是杜莱米2015年在黎巴嫩接受CNN采访时说的。真实性无从考证,因为还有另一种说法是,杜莱米是巴格达迪"宠爱且能干的贤内助",她掌管着"伊斯兰国"的财政。& ]: |+ V: z( Z2 F b
+ Q7 w& v' v2 \7 p' W/ |( Z
无论哪种说法是真的,可以肯定的是,杜莱米并不快乐。因为巴格达迪家里,除了三任妻子,还有很多女人。4 P4 ?4 t; ~. F. n7 u. y! ~
, x2 ~: r3 u. l: x5 ?8 P2 A r5 W; ^; u [, Q7 w: E- v4 J8 o: e0 I0 F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