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举一个经济领域的例子。《福布斯》杂志曾经考察过收音机、电视机、微波炉、汽车、飞机、手机、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等等重要产品在市场普及率的生命曲线,发现它们也都存在相同的规律,即在早期的缓慢增长阶段之后有明显的起飞和快速增长阶段,当普及率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,都进入了平缓期,此后年复一年,都没有明显的增长,这也是所谓的停滞,见图3(各种产品的市场普及周期曲线)。. ~/ B+ V0 S* _0 C* w' s: F
0 x& z: H7 ]: w0 U
! x4 F, q+ P; S4 z' B5 k# @8 r, P( r7 s8 t, t
# Q4 |+ Y: X4 q* W7 V4 j
# e# o" o! k* \$ {! P
. D0 R) p- d/ ?7 m* E& G# X) C7 ^
认识到停滞现象的广泛存在,甚至认识到它是一个规律,这非常重要。再回到我们上文所说毕业生所占人口比率的例子,掌握了这个规律,我们就可以探讨教育普及率会在什么程度饱和、什么时间停滞,这和当时的社会环境、条件又有什么关系,在这种因果关系的基础上,我们就能够合理调整教育的目标、分配教育的经费和资源以及平衡全社会的人才供需关系,继而研究如何制造新条件打破这种停滞。
& M, w/ {+ l- w$ Z
6 E1 Q& o' x! @# \. o; Z) _7 I 读到这里,读者可能要问,我们承认停滞现象的普遍存在,但美国的科技创新真的是到了停滞的阶段吗?1946年出现的计算机、1990年代出现的互联网难道不是风生水起,正在引领我们时代的巨大变化吗?, u5 B. Y0 n! g' r0 k- o+ C
% U; l" z5 ^% n$ B6 ?3 F) W
确实,考恩也承认,计算机、互联网是1940年代以后最伟大的发明。他还认为,近几十年来,信息技术领域是一枝独秀,其他大部分技术领域都没有大规模的、革命性的进步。但是,他却强调说,计算机和互联网这项伟大的发明,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显著。
7 ~2 c! a) P( E& ?0 W& B) i: Q+ h8 S- Z$ C' y* q5 t
在考恩的眼中,至今为止,互联网都没有成为驱动美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,原因在于,互联网带来的是人人相连,信息的加速流动创造的更多是个人感受层面的快乐,而不是经济收入和效益,也就是说,互联网并没有真正促进经济增长、就业机会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。而且,即使是这种受益,也取决于个人对于互联网的利用程度,事实上,只有那些具有求知欲、好奇心,愿意快速吸收大量信息、愿意通过网络营建人际网络的人从中受益,即互联网并没有让所有人受益。
6 u. o1 E3 M& \5 e6 j; I& z% J" ^, u& M- m [
但电,就不一样,电力的发明和普及,让全社会几乎每一个人都受益,并且直接拉动了GDP的成长。9 W" @2 R* f c2 F: s% F9 W
+ ^" m' M7 t! ~
考恩的这个结论,正是我不完全同意的地方。我认为,美国在1970年代以来经历的这个阶段,可以称之为“停滞”,互联网早期对于人类的作用,确实也局限在个人的层面。但最近两年来,信息技术的发展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技术瓶颈已经突破、新一轮的创新大潮正奔涌而来,大停滞的现象,正在画上句号。
3 x8 x0 A2 i; B# y" N' t1 Y* Z% Y6 n( T
大停滞正在结束: X O# R7 C2 _. Z3 O- e! N8 ]
# j; K7 {0 w- u+ t1 d7 V7 A( o6 [
17世纪后期,牛顿提出了“三大运动”定律,开创了古典物理学,这之后的200多年,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全盛时期,到19世纪中叶,很多人都认为物理学已经到达了顶峰不会再有重大突破了。换句话说,其发展开始停滞。但谁能预料到,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又横空出世,完全打破了这种停滞,随之兴起的现代物理学,又把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大大推进了一步。
4 i2 \, z" q0 N# d+ Q2 @1 C. R, ^# F# a2 [6 ~; v; @; Z+ x
互联网今天的情况,颇为类似。
9 I0 h/ r& T* t6 {& \. h* l- u1 T: g
' T: p; W$ _" H0 n1 n* m7 d 今天的互联网,正在从“人人相联”向“物物相联”迈进,即通过万物相连,渗透进入各个产业,中国宽带资本的董事长田溯宁博士称之为“产业互联网”1。他认为,互联网正在从面向个人的时代转变为面向组织的时代,即“从小C时代到大B时代”,“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,意味着各行业如制造、医疗、农业、交通、运输、教育都将在未来20年被互联网化”。这将极大改善提高工业、农业和服务业的效率、拉动GDP的增长。
4 ~; j# N0 K+ j3 F1 K& ~6 \+ K0 X
当下,正是向产业互联网迈进的转折点。
c" s5 F; H* d) d+ v( m' c, b! k8 }, U# a' U7 U6 x, d: v3 ]
换句话说,美国即将冲出科技高原,所谓的大停滞时代正在画上句号。6 V: E6 r* y; e" g+ ?# m: c* N
: ^6 f- o q; K
万物相联是通过互联网和传感器实现的。时下,硬件的发展正呈现微小化、移动化和消费化三大趋势,各种传感设备不仅可以做得很小、很便宜,还可以随身带着走,这些微小的设备可以装备到全世界各种物体之上,包括机器、电器、人体、动物、植物等等,它们收集这些目标的状态数据,再通过无线网络和其他的物体进行数据交换,形成一个“万物皆联网、无处不计算”的世界。
; ^" ~7 H- y/ j; Z+ e9 [9 x" t/ b4 F3 @* h
这其中,机器相联将是传感器的首要目标。人类在进入机器大生产的时代之初,机器的效率在不断提高,但到达一个临界点之后,机器的效率就很难再优化了,也进入了一个停滞状态,当机器和机器相联、形成一个系统的时候,一台机器的效率可能成为系统的瓶颈,一台机器的故障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,系统的复杂性使工程师常常顾此失彼,系统效率就更难以提高。但如果能通过传感器监测机器的运行状态,通过计算确认各类设备的良好程度,算准时间进行设备优化和维修更新,就可以控制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,减小由于意外情况带来的损失。; P/ T1 o; M! t$ Z: j- v8 m: o
" S' P4 S, S0 `6 k$ u# H 全球最大的工业制造商通用电气将这种运营效率的提高总结为“1%现象”。该公司经过估算指出,如果全世界的飞机引擎维护效率提升1%,全世界每年就可以节省2.5亿美元,能源行业的发电设备每提高1%的效率,就可为全球经济贡献40亿美元;而医疗行业效率如果提升1%,则可以帮助全球医疗行业节约 630亿美元。推而广之,全世界的机器只要提高1%的效率,就能带来非常可观的收入。
, Y$ f, k; N0 t, I4 I6 v& T$ a3 c
目前,全世界大概有300万个重要的、巨大的、日夜运行的机器,这些机器都在一定的温度、湿度、压力、振动、旋转的状态下工作,这些参数都是重要的监测指标,此外,全世界还有上百亿台带有微处理器的电器,未来都可以装上传感器,这些机器日夜不停地旋转、工作,可以想象,我们将迎来超级数据大爆炸的时代。
# S3 O9 Z3 H- |9 t8 W
& k. q+ e5 e5 W* Z1 q 工业互联网并不是遥不可及。通用电气公司已经计划在旗下大至飞机、小至激光手术刀数万种产品上都安装传感器,通过网络将设备运行状态数据实时传至平台,以监测优化这些目标的运行情况。2012年7月,该公司投资1.7亿美元在纽约州斯克内克塔迪市(Schenectdy)开设了一家电池工厂,16000平方米的厂房内安装了10000个传感器,这些传感器分布在各条生产线上,监控记录生产过程中的温度、气压、湿度、生产配料、能源消耗等等条件,工厂的管理人员则通过随身携带的iPad获取这些数据,以便在第一时间内发现问题,对生产进行监督和调整。
* B! O8 O3 X8 Q; B% Y+ ~. g7 N5 d f6 H( |& r
通过传感器监测生产过程,还仅仅是工业互联网计划的一部分,通用电器的目标是:“让每件产品产生记忆”——未来,产品在出厂前就植入了传感器,记录了它的生产过程,在产品抵达顾客、开始进入服务环节之后,传感器将每时每刻都记录产品的运行情况,一旦出现问题和故障,通用可以快速地整合生产记录、销售记录、产品运行记录这三种数据,再进行分析、确定原因。这些分析结果又将反馈到生产环节,以减少失误。3 S( V C# p2 f' r1 b; G
; I& t- N0 U& r* v/ L" ~: B* ~
除了工业互联网,还有家居互联网。各种家居用品,如电器、门窗,下一步都要连上互联网,我们即将迈进一个智能家居的时代:你在办公室里,可以调节家里电冰箱的温度,你在下班的路上,可以控制电饭煲的开关,并关上窗户、打开空调。甚至还有人体互联网,越来越多的可穿戴设备可以监测我们的体温、心跳、睡眠模式、热量消耗等等指标,还把数据上传到云端,供医生或者保健人员实时分析使用。- K/ ^9 A0 B1 J
6 ~! g% [! M3 P
农业互联网也呼之欲出。由于互联和大数据的技术,未来的农业种植将更加高效高产。例如,我们可以把传感器埋在土里,实时测量土壤的湿度,再和当时当地的温度相结合,决定什么时候该给农作物浇水,又该浇多少水,实现农业灌溉的自动化。又如,曾经是军用技术的无人驾驶飞机也在快速走进民用领域,通过无人机的定时巡逻,可以把整个农场的情况都拍摄下来,过去请一架飞机来拍,成本是1000美元一小时,但现在一架无人机才几百美元。买下来可以天天拍,甚至每小时拍,然后用软件分析这些照片,可以发现人眼难以发现的问题,例如灌溉是否均匀、土壤的颜色变化、害虫灾害的识别和预防,根据这些分析的结果可以随时调整种植的措施,农作物的收成就能改善。这些变化,可以概括为大数据驱动的精准农业。( q* r0 O2 A% w, _. G: E( R
1 U+ \& `- X5 l, o7 K
工业互联、农业互联、人体互联,这些都是上百亿元的产业。更有待研究、想象和期待的是,当万物互联实现以后,我们所收集的数据,还将在一些新的维度上产生新的经济价值,这种价值和效用,可能远远超出当事人最初收集数据、设计系统的原始目的,我将其称为“数据的外部性”。
" X' F2 e; n$ D7 r W
" p* I( m- q5 Y6 ]
0 _/ c- h5 g! n$ G# c7 G- r! n7 ~7 {! V" j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