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 世界新闻网
7 g" i! G2 V# v/ q' n
& c! F6 @/ I6 h: h0 ~ S, M 美国媒体播出了对中国3位航天员的采访,航天员们表达了希望中美两国能够实现更多航天合作的意愿。而在此前,美国国会通过立法禁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(NASA)以任何形式与中国进行接触。此次节目的播出再次将该法案推向浪尖。美国《时代》周刊的编辑杰弗里?克卢格(Jeffrey Kluger)撰文批评称,“美国禁止中国进入国际空间站”的理由愚蠢至极,美国登月第二人巴兹?奥尔德林(Buzz Aldrin)对克卢格的观点进行了声援。! Z$ ?, L5 x5 Y2 _6 _2 S5 P% g' N
1 W f7 C9 t$ U0 f) T
美国的部分火箭发动机依靠俄罗斯,目前也没有可靠载人太空船投入使用& u! G; L! e' o) @
6 z, ^( e. e8 W8 [9 M2 E% E! b
奥尔德林于6月11日在美国《时代》周刊撰文发表了支持中美两国开展国际空间站合作的言论。奥尔德林呼吁道,人们应广泛关注克卢格的观点,自己则站在支持中美就国际空间站合作开启对话的队列中。奥尔德林同时表示,这不仅需要美国白宫发挥作用,更需要国会两党支持解禁先前阻止两国在航天领域接触的禁令。, W! q5 f1 b: \ ?% D1 S
0 C) ~# B, k2 G) N; O9 \, d6 t 奥尔德林称,“我要谈及的不只是一个物体环绕地球运行的倾斜轨道,还包括鼓励国际空间站合作的意愿‘倾向’”。与中国展开空间合作,所获得的远不局限于科学成果,提高载人航天领域中的安全因素,还有很多可以获得的东西。
) N8 a/ {* |- ^. P* x9 U' E+ q! W7 [
正如1969年同阿姆斯特朗“迈出的一小步”那样,美国可以帮助其他国家在月球上建立一个立足点,奥尔德林说。同其他国家一样,中国也可以通过对国际空间站的运用从中获益。向中国及其他国家的访客大敞国际空间站大门,将会获得颇丰的回报。
8 K" W' h2 Q. d6 D: u& E2 ]6 P% W* H& R5 W3 t7 o2 S
奥尔德林继续表示,可以将今年7月阿波罗-联盟测试计划的“历史性握手”40周年纪念日视为一个反思时刻,即对在“冷战”期间两大对手----美国与苏联----是如何放弃成见,在空间站合作进行反思。奥尔德林认为,或许1975年7月的历史性任务有助于打造与中国进行太空合作,促使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、受尊敬的航天国家国际社会成员。不论在地面抑或是在空间领域,中国会乐于同这些国家开展伙伴关系,他说道。
* d D5 _# S \( j3 ~$ _ ~; q- d1 l @2 t% C7 A/ y. y: t: B
但是想象一下,如果美国邀请中国一同开展国际空间站的合作只是徒有其名,而其他国家均已进入了该领域。具体而言,奥尔德林写道,欧洲航天局已同中国就太空合作制定了计划,双方于2014年12月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,并就空间实验与使用,以及人员选拔等事宜成立了工作小组。9 o$ k2 X. f+ ]6 R
% G$ t* P+ t: H6 J+ @% K 需要对关键性事实进行考虑了,奥尔德林说道。中国正准备于2016年发射“天宫二号”空间实验室,而一个更大的多模块空间站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。2022年,中国或将全部完成空间站的建造工作。
- k8 ]" {8 _2 m3 L& W* n8 g Y9 l P$ {; B, L ~3 V* j
美国是时候注意并重新审视自身的太空目标了。奥尔德林最后写道,历史不会自我形成,但不幸的是,左右历史的除了“有所为”,“不作为”也会影响历史。“我坚定我的观点,地球不再只是人类的地球。”奥尔德林指出,美国的太空计划应置身于能够激发全球太空合作的轨道上,国际空间站将是实现这一前景的工具。 ' W* Q$ K* v# J; n3 ~0 b! U3 O% E
2 |& k3 w9 E' h H# r1 k- I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