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相恐怖平衡,才是真正有用的平衡,否则就是一纸空文7 v. q# ]% ~# v3 }1 a6 C
+ Y2 o Z- c6 e* D2 q1 {1 R《日本时报》2月21日文章,原题:中国如何加入制裁博弈
2 u* }# o: O* ?6 K# F U q% [1 u& t& e0 ^; c% K% b
在成为一个制裁大国的道路上,中国正稳步迈进。如果说模仿是最真诚的恭维,那么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应将此视为称赞。# X, O0 U. x( i
0 t, v% L! h' w' D
随着与特朗普政府关系的破裂,中国受到华盛顿制裁工具越来越大的打击,北京从中吸取了教训。鲜有专家和媒体注意到,中国已悄然摆脱对限制性措施的历史性厌恶,开始建立一套类似于美国制裁的工具箱。其结果是,如今中国更愿意、也更有能力将经济武器化,以赢得外交政策的胜利,并阻止外部力量对其公司的打击。因此,拜登政府时期及以后,北京将越来越成为一支抗衡华盛顿制裁霸权的力量,并成为全球商业中的对等标准制定者。
- y8 r5 r1 Z; F. Y8 |+ N* L' H% W. X, z2 {# B L6 {9 V X8 w& T1 }7 V" Z
中国是制裁的后来者,之前并不愿参与此类博弈。这既出于意识形态原因,也与中国以前时不时成为被制裁对象的事实有关。此外还有一些实际考虑。制裁的力量来自能够有效阻止进入某个热门经济体或使用国际货币,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才开始慢慢积累这种影响力。因此,中国采取惩罚性行动始于非正式措施。自2010年以来,中国至少九次以经济报复的方式惩罚其他国家政府侵犯自己的利益,包括暂停进口、阻止出口或旅游,或对在华经营的外企采取监管行动。而特朗普政府的无情打压,促使北京以更正式的方式和能力来补充这种“有中国特色的制裁”。4 |8 V# O6 U8 A8 @' u- l* `7 d
7 g( O6 \1 H/ m9 t8 S3 q
仅过去两年,美国商务部出口管制名单就增加400多个中国个人和实体。这种情况下,北京开始开发反击工具。2020年中国颁布一项以国家安全为由的出口管制法,还公布“不可靠实体”清单。这份清单看起来是直接受到美国商务部相关实体名单的启发,被列入清单会影响到外国企业的在华业务。今年1月初颁布的一项新规,令中国当局能对遵守外国制裁的跨国公司进行惩罚。若中国公民或公司因其他企业遵守外国法律而在经济上受到损害,他们也可在中国法院起诉要求赔偿。实际上,按照这些规则,若跨国企业遵守美国的制裁(要求),在中国就会陷入法律困境。4 Z; |! \- R1 g3 @. A
1 i0 e# u9 S& ~2 I$ _& Q# I9 Z c' F因此,拜登如今面对的是一个拥有制裁工具箱的北京。中国可凭此挑战美国作为全球商业头号标准制定者的传统角色,并削弱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。北京作为美国制裁对手的崛起仍在进行中,但目前可得出一些结论。9 Q9 S$ W$ H' q$ U+ t m) b
5 b5 \& ^6 Z3 M# R) z首先,北京的框架侧重于阻止进入中国经济并获得科技出口。考虑到中国消费市场的规模及其在5G专利方面的主导地位,此类威胁不可小觑,但这也隐含着承认中国的金融实力仍相对有限。其次,北京正建立一种目前仍不愿使用的制裁威慑力。中国的出口管制法具有域外效力,若境外个人或实体被认为危及中国国家安全,中国政府可追究其责任。但惩罚跨国公司的相关新规模糊不清,且是开放式的——这两点都是威慑的特征。现阶段,此类工具只是向拜登政府传达出这样的信息:针对中国明星企业的限制性措施是北京的一条红线。若越过这条线,美国的在华经济利益可能受到打击。+ x$ O) e# o' L* h, Z% n
& A% a8 G( P% c/ @
% \! A3 f/ N' C/ k* O/ n/ t0 a6 a/ O因此,美中之间可能形成一种相互的经济威慑。双方仍将使用限制性措施,但会在心照不宣的范围内,从而至少在短期内形成更稳定的经济外交。
2 i; T& A& ?4 Y6 \$ ^; ~
# n' m* R* U) J: i作者安德鲁·伦内莫,乔恒译0 ?/ }$ G; Q. u5 c+ g4 t
$ r9 F; }0 A, p- | |